电力电子技术与新能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4|回复: 0

[设备器件] (重温)浅谈氮气发生器的现状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6

主题

6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发表于 2019-9-26 15: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氮气发生器是一套能提取氮气的设备,它主要应用领域为:航空航天、核电核能、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电子工业、材料工业、国防军工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为便于大家了解现状,下面我来介绍几种应用于气相色谱分析实验的氮气发生器原理,仅供大家参考。
1.以电化学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相结合的方式
2.采用中空纤维膜分离      
3.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用新型合成分子筛分离
一、电化学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需“加液” )概况:
采用电化学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的发生器可以制取纯氮、氧气等气体。它利用恒定电位电解法,采用微孔膜(例如石棉膜)作为两电极的分隔板,多孔气体扩散型氧电极为阴极,镍网为阳极,且电极安装是采用硬支撑结构。该发生器可在氮、氧气室压差(1MPa)下稳定工作,可避免阴极氢析出,保证产生气体的纯度氮。具体制取氮气的方法是以空气为原料将气体送入有电解液的电解槽,在两电极间加上电压≤1. 5V的直流电,此时在槽内空气中氧气被吸收而获得氮气。其电解液采用“强制循环方式”,由电磁泵带动电解液在液路中循环,提高了电解效率。
采用这种原理产生的氮气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的问题有:
1. 加KOH液体(水)的氮气发生器所产生的氮气中含水量高且带有一定腐蚀性,容易造成色谱仪调试不稳定,一旦长时间使用该氮气必然造成色谱柱柱效降低。
2.利用该原理产生的氮气如果长时间在常压(标准大气压)条件下使用,会造成严重的返液(回液)现象。为了防止返液,厂家设计了各种装置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均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毕竟它还是要加液的,一旦防返液的装置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气路及色谱柱报废,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气相色谱仪全部报废。
3. 氮气纯度偏低,对色谱仪的热导检测器的热敏元件会造成氧化,时间一久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降低。
鉴于存在以上三点的问题,很多色谱仪厂家、仪器经销商及维修人员均不建议使用该种原理产生氮气的发生器来做气相色谱仪载气。
二、采用中空纤维膜法(无需“加液” ):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通过高分子膜时,由于各种气体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差异,导致不同气体在膜中相对渗透速率有所不同。根据这一特性,可将气体分为“快气”和“慢气”。
    当混合气体在驱动力---膜两侧压差的作用下,渗透速率相对较快的气体和水、氧、二氧化碳等透过膜后在膜渗透侧被富集,而渗透速率相对较慢的气体如氮气、一氧化碳、氩气等则在滞留侧被富集,从而达到混合气体分离之目的。
    当以加压净化空气为气源时,氮气等惰性气体被富集成高纯度供生产应用,由渗透侧排空的为富氧空气。氮膜系统可将廉价的空气中氮从78%提高到95%以上,最高可得到99.9%的纯氮。该氮气发生器可以用于气相色谱仪做载气,分析组分成分要求不高的行业。
三、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用新型合成分子筛分离(无需“加液” ):
这是一种新型的空气分离方法,它以压缩空气为原料,合成分子筛为吸附剂,气相色谱分离吸附流程,在常温低压下,利用空气中的氧和氮在分子筛中的扩散速度不同,把氧和氮加以分离,氮气的纯度和产气量可按客户需要调节。所产生气体流速稳定,氮气纯化彻底,产出的氮气纯度高,最高可得到99.9995%的纯氮,适用于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该系列高纯发生器只要一按开关,便可以源源不绝的生产出高质量和高纯度的氮气,运行稳定可靠,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任何化学消耗品。操作方便,可24小时无人值守。且它可以在不需任何监管和最低保养的情况下无故障地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用新型合成分子筛分离的氮气发生器优于采用电化学分离法和物理吸附法以及中空纤维膜法的氮气发生器。它可以应用于国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相色谱仪用作载气,是一款性能优良,维护方便的新一代氮气发生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采用气相色谱技术产生的氮气发生器早在我杭州德克尔实验设备有限公司诞生,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冶金、食品、石油、电力、精细化工、石化橡胶、轻纺工业等领域的气相色谱分析。公司的客户群已遍及世界各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深受客户欢迎,赢得广泛赞誉。






上一篇: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专用空气发生器
下一篇: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专用载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力电子技术与新能源
关注我们,每天有惊喜,每日有活动,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关注,你还在等什么?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电力电子技术与新能源

GMT+8, 2024-12-22 19:42 , Processed in 0.0873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